- 消費型數位相機特色是小巧輕便,操作簡單,價格較低。選擇內建的拍攝模式後,通常只要變焦構圖,即可按下快門獲得照片。調整對焦,快門,光圈,幾乎全部由相機自動判斷決定。
- 類單眼數位相機功能逼近單眼數位相機,多數不能更換鏡頭,或者僅有少數鏡頭可供選擇。
- 單眼數位相機功能強大,照片畫質較佳,可以更換鏡頭。硬體許可範圍內,能自由調整快門,光圈。必要時可以手動對焦,且允許選擇對焦點,切換單拍,連拍等模式。
CASIO數位照相機
Canon PowerShot A95
特性
數位攝影方式比傳統膠捲攝影優越的地方包括:- 比起傳統的照片沖洗後郵寄。數位相片可以經由網路分享、傳遞,迅速便利。
- 數位相機的記憶卡,雖然較底片昂貴,但具有較高容量(2G記憶卡,視設定解析度不同,約可拍100~1000張照片。至2010年,記憶卡的價格已經很便宜,2G記憶卡已經和底片差不多價格),且可重複使用。
- 即拍即得,數位攝影可以立即透過相機欣賞圖片,不滿意立刻重拍。傳統攝影往往要底片沖洗完成,才會發現相片過曝,曝光不足,或者晃動等失誤。
- 光電轉換晶片能提供多種感光度(iso)選擇,調整調整相機設定即可改變感光度。傳統相機根據使用的膠卷而固定感光度。
- 家庭個人電腦普及,資料儲存方式多元,數位照片可輕易備份於可重寫光碟,硬碟,甚至網路伺服器上。藉由多重備份,減少遺失風險。而數位照片也不會因為年代久遠而泛黃。
- 照片輸入電腦,加以備份後,可用編輯軟體後製,進行旋轉、裁切、調整對比等,若不滿意,還可由備份還原,重新後製。傳統底片則需要暗房技術才能後製,且後製失敗,底片無法復原。
- 透過電腦顯示器觀賞照片,遠比傳統一般相紙大上許多。
- 噴墨印表機技術的進步和普及,使用者在家即可列印出媲美傳統沖洗的相片。
由於來自像尼康和佳能等製造商最新的數位單眼相機的影像質量已經進一步得到提高,同時這些數位產品擁有更短的後期處理時間與更少的耗材需求(省卻攜帶與購買大批底片膠捲的必要性),這對於非常注重作品時效性的攝影記者而言是非常大的誘惑。通常以數位單眼反射式相機(DSLR)的光學質量,超過千萬像素以上CCD的圖像,已能符合報紙或雜誌需要。新聞從業人員也不需要親自送底片或沖洗好的照片回公司,只需用網路傳遞即可。因此目前數位單眼相機已取代了大多數媒體出版業所使用的傳統相機。加之目前的出版業已幾乎改用電子排版甚至電子製版等後期製作方式,而傳統相機所拍出的膠捲底片尚需進一步先沖洗成像,再以掃瞄機處理,才能獲取可用的圖像文件,等於比數位照相機多了兩道額外的工序,數位照相機的這一優勢加速了其普及過程。
多數消費型數位相機輸出的圖像寬高比是4:3,符合傳統計算機顯示器的螢幕寬高比例,但是數位單眼相機則採用了類似35mm銀鹽底片的傳統格式,寬高比為3:2,只有日本奧林巴斯(Olympus)獨自發展的Zuiko系列光學鏡頭,因為從一開始就是針對數位相機專用的目標開發,不考慮與傳統相機共享鏡頭,因此擁有與消費型數字相機相同的4:3寬高比。不過,2006年第三季日本松下電器(Panasonic)將會推出Lumix L1與日本奧林巴司的E330為姊妹機,到時4:3CCD的DSLR會有不同的選擇。
2005年,尼康推出了第一款符合WiFi標準的消費級數位相機 - Nikon Coolpix P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